練乙錚:競爭法建議中的司法組織有問題

2008-05-07

【信報-香島論叢】經過十多年的討論、拖延、拉鋸,競爭法終於成形;商經發展局局長馬時亨昨天公佈了《競爭法詳細建議——公眾諮詢文件》。這個文件是基於 零六年首輪諮詢所收集的意見、政府作了修訂之後的二次諮詢文件,如無重大修訂,修例草案可望於下一立法年度提交立法會審議。

對競爭行為進 行規範性立法的倡議,早在一九九三年回歸前的彭定康時代便已經提出,後來特區政府在這方面奉行個別行業反壟斷政策,反對訂立適用於所有行業的公平競爭法; 今天,政府終於在這個立法方向上完成大轉向,肯定是一種進步。筆者十多年來多次在政府內外鼓吹訂立跨行業立法,著眼點在於減少官員就行業作出選擇性執法、 減少在決定法律實施對象時的任意性,今年二月一日還在本欄一再闡釋這個觀點,故對政府現在採取新的方向,百分之百歡迎。有些人會覺得奇怪,跨行業立法,不 是讓政府有更多機會介入市場,進一步違反不干預政策了嗎?答案是不一定如此;如果一個跨行業公平競爭法是所謂「小腳印」(small footprint)的,只對少數幾種特別惡劣的反競爭行為進行禁制,則讓政府跨行業執行法律,是可以有經濟效率收益的,再減少官員任意對不同行業選擇性 執法,自是好上加好。而事實上,政府這次公佈的規管建議,腳印的確很小,其最終立法範圍不會太大,反而在某些方面可能是過小。有關這點,容後交代。

《文 件》首先描述了有關的司法架構,這點很重要。這個架構分三重,第一重是「競爭事務委員會」,是獨立機構,處於執行競爭法的第一線。第二重是「競爭事務審裁 處」,主要角色是制衡,其職責是覆核委員會的決定,是一個初級上訴機關;其另一功能則是就私人申訴進行聆訊。(《文件》定義了非常廣泛的申訴權 (standing),此亦十分重要。)第三重是法庭,上訴庭有責任審理不服審裁處決定而進行的再上訴,而各級法庭亦有責任審理反競爭案件勝訴受害人提出 的民事賠償訴訟。這個三重安排,構思得相當好,但當中也有大問題。

競爭事務委員會的核心成員至少七人,由行政長官全權委任,沒有一個適當 的、公開的認可過程;這個安排賦予行政長官過大權力,可能滋生各種嚴重問題。同樣,審裁處的成員當中,「非司法成員」亦由行政長官全權委任,是雙重不妥。 審裁處有制衡委員會的角色,遇上一個偏私的行政長官,兩套人選都由他委任,制衡功能便大打折扣。筆者建議馬局長在此事上參考《基本法》第八十八條和第九十 條二段中的特區法官委任程序;具體改善辦法可以是,委員會的人選由行政長官提名,由立法會成立特別委員會審核、認可,才能委任;審裁處則相反,由立法會提 名,經行政長官同意,然後委任。這裡的原則是,牽涉法律和大量商業利益的人事權,本身亦需要適當制衡。

此外,按《文件》所示,在委員會 裡,從主席到其他核心成員,全部是兼職!這些成員的首要職責,是就有關違反競爭的訴訟進行調查、作出裁決和定出補救方法(relief)。如此嚴肅而專業 的工作,分心去做,不可能做得好。委員會的日常行政事務,由全職行政總監負責,這是對的,但委員會成員審理案件,工作繁重不亞於日常行政,重要性則在其 上,怎可能由兼職人士擔任呢?香港有兼職立法會、兼職內閣,現在還有處於第一線的兼職司法人員,這是很荒謬的事。至於處二線的審裁處,在第一線的委會員由 全職人士把好關的前提之下,由兼職人員出任,則或者還可以說得過去,但特區政府有必要在這種重要的司法工作上省幾個錢嗎?

委員會的審查工 作小組,由一名委員任主席,但成員是誰,有多少個,須具備什麼專業知識,《文件》沒有說。(審裁處的審裁小組,卻有規定由法官或前法官出任,組員必須至少 兩名,其中有一位須是經濟專家。)具司法性質的機構,其人才資源的種類和數量都必須充分具備,才可有效運作。筆者在九十年代初反對公平競爭法匆匆立法,原 因就是因為當年熟悉反壟斷法的法律及經濟專才嚴重缺乏,現在過了十多年,香港有了一些具備個別行業反壟斷經驗的法律人才,高校當中研究反壟斷經濟學的人也 多了,但是否足夠,政府還須搞清楚,看看有沒有加速培訓的必要,以配合立法時間表。執行反壟斷法的專門法律和經濟人員比例很重要,舉美國為例,司法部反壟 斷組中的法律和經濟專家比例,八一年時為九十一比九,二千年時為八十三比十七,經濟專家比重增加了,反映出案件中的經濟分析工作難度相對提高。這些數字有 參考作用。

今天筆者只是談了《文件》中有關司法組織的問題,篇幅所限,建議中的競爭法本體部分,另文詳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